{ "title": "论人性论", "category": "杂谈", "author": "ZX", "time": "2023-10-16", "background": "/img/5.webp" }

人性论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,每当提到种种乱象时,总有人会说“人性就是这样,自私,贪婪,没办法”,不需要经过更多的思考,直接把一切问题归结于人性,实在是太简单了。

然而真的如此吗?历史上这个问题争论了数千年,性善论和性恶论各有各的说辞。可是,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人性吗?如果认为人性是善的,那么那些恶人就不是人了吗?反之如果人性是恶旳,那善的人就不是人了吗?总之,无论如何规定人性,在历史长河中总能找到反例。

有人说,人性就是恶的,他表现出来的善也是出于自私的目的,或是伪装的。这样的一种想当然,是无法被证明的,就像宗教的命题一样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。这是一种以己度人的思考方式,把自己那点蝇营狗苟的心思推之四海,认为其他人也不过如此,或许根本没见过任何人性的崇高。

那么,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?那么就要从对人性的定义入手考察。

人性,即人的本质。人从哪里而来?是从动物而来。而人之所以为人,之所以不仅仅是普通的动物,正是因为人与其他的动物具有某些本质性的区别。所以,人超出动物性的部分,才是人性,否则只是动物性罢了。如果人只是和动物一样受到本能驱使,那么何以超出动物成为人呢?

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人能够自由地、自主地活动,从而在自然中创造出了一个第二自然,即人类社会。所以,人超出动物性的部分,正是人的社会性。虽然人仍一定程度上受到本能的驱使,但处处都被社会所规定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你或许会在荒郊野岭无人注意的地方随地大小便,但在人群聚集的公众场所就大概率不会这样做,除非到了不受自己意志所能控制的地步。

这时候有人说了,有些动物也表现出了灵性,也有自己的社群关系,也有情感,所以动物也有和人一样的社会性。可是,动物所有的灵性和人的灵性相比,不仅仅在与量的差异,而是量的差异所体现的质的差异,量变引起质变。如果一个动物或是一个别的什么东西也能够如同人一样自由地、自主的活动,那么它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。比如动漫里的哆啦A梦,它虽然是一个机器,但我们有时也将它看作一个人了。

一个人的社会关系,所处的社会地位,所经过的社会经历都在无时不刻地改变着一个人。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,而不是反过来人性决定社会,这是倒果为因。人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所展现出来的是决然不同的。比如,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性的觉醒,人性是崇高的,而神性是被打倒的,这是受到当时推翻封建和宗教统治的需要。而如今,“人性”似乎又回到了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——充斥着恶。当然在这个时代我们并没有把善投射给神,而是投射给了金钱。这也是受到了一种现实的需要,即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。

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,本质都是一种意识形态,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。一些自以为独立思考的人觉得自己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,然而他们已经深深地受到了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不自知。

既然人性并非永恒,那么现实世界就决不会受制于“人性”而成为历史的终结,我们就可以起来改变它而不是待其毁灭,就可以去追求一个更美好的世界。